• 當前位置:首頁 > 本市動態 > 詳情頁

    本市動態

    新京報記者對話北京市供熱協會秘書長:這個行業需要更多高端數字化人才

    時間:2020-12-10      來源:北京供熱網

    對話北京市供熱協會秘書長:這個行業需要更多高端數字化人才

     “我認為未來北京集中供熱會走以科技為動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,引入高水平人才,通過智能化逐步替代一部分人力。

    新京報訊(記者 黃哲程)如果從第一條供熱管線建成算起,北京集中供熱已走過60余年,供熱面積從最初的2.75萬平方米拓展至今天的超8億平方米。

     

    最開始都給哪些地方供熱?集中供熱遇到過什么困難?煤改氣是如何推進的?什么是集中供熱的智能化轉型?

     

    就此,新京報記者對話了北京市供熱協會秘書長胡保久,聽他講述北京供熱的歷史與未來。

     

    集中供熱60年 供熱面積從2.75萬平方米到超8億平方米

     

    新京報:北京哪一年開始集中供熱?

     

    胡保久:1958年,北京市首次建成7.2公里蒸汽管線和6.2公里熱水管線,供熱面積2.75萬平方米,同年北京第一熱電廠正式發電。這一年可以算是北京集中供熱的開端。

     

    北京市規劃集中供熱更早。1955年,北京市都市規劃委員會編制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供熱規劃,確定了以熱電廠為主、區域鍋爐房為輔的集中供熱方針,這為北京市后來發展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奠定了基礎。

     

    新京報:那時候,主要給哪些地方供熱?

     

    胡保久:1958年第一熱電廠一期工程建成運行,當時主要給附近工廠和少量民用建筑供熱。

     

    1959年,北京市供熱面積增加到了61萬平方米,主要供熱范圍包括20余個工廠、部分民用建筑,以及當年建成的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、全國農業展覽館、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國慶十大工程。

     

    新京報:1958年之前北京有供熱設施嗎?集中供熱后有什么變化?

     

    胡保久:1955年時,北京已經有2100多座小型鍋爐房,分散供熱。

     

    1958年開始集中供熱以后,從小型鍋爐房各自為戰向大型鍋爐廠集中供熱、規范管理過渡,供熱質量提升了,逐步騰退分散式小鍋爐房,煙囪越來越少,環境污染減少了,也節省了資源。

     

    1976年到1979年,當時的環保局檢測了十家單位,比較集中供熱和分散供熱地區的大氣質量。檢測出的采暖期大氣中二氧化硫含量,分散供熱地區是集中供熱地區的三倍,氮氧化物含量是1.8倍。

     

    新京報:北京集中供熱已60多年,這些年有什么讓你印象深刻的變化?

     

    胡保久:最直接的是供熱面積增長。1958年北京市供熱面積只有2.75萬平方米,主要在城內,今年已經超過了8億平方米,覆蓋全北京。

     

    1958年集中供熱之前,北京2000多家小鍋爐房煙囪林立,集中供熱開始以后,北京逐步取締了很多小型鍋爐房,城市景觀有了提升。

     

    空氣質量也有明顯的改善。上世紀90年代末,為落實北京市加速推廣使用天然氣的指示,左家莊供熱廠、方莊供熱廠等供熱廠的多臺鍋爐由燃煤改造為燃燒天然氣。2013年以來北京市又大力推進清煤降氮工程,2018年實現了全市基本無燃煤鍋爐。

     

    從前燒煤的年代,供熱廠每天要有人掃煤渣,煤灰粉塵重,一天下來工人鼻子都黑了,襯衣領子都是煤灰。上世紀70年代那會兒城里藍天白云的日子很少。推廣煤改氣后,結合其他環境治理工程,能感覺到北京藍天白云的日子逐漸變多了,霧霾情況也有了改善。

     

    剛開始煤改氣天冷時燒一天鍋爐等于扔進去一輛奧迪

     

    新京報:北京集中供熱遇到過什么困難,是如何克服的?

     

    胡保久:上世紀90年代末,北京逐步煤改氣,但相比燃煤,燒氣成本大幅提高,當時有的鍋爐房師傅說,天冷的時候燒一天鍋爐相當于扔進去一輛奧迪。

     

    大家開始重視節能,但當時技術上還不成熟。2003年行業里提出了八項供熱節能技術,比如供熱氣候補償、水力平衡技術等,降低不必要的燃氣損耗。北京市也開始推廣,這些技術的使用后來有效節約了燃氣資源使用量。

     

    近幾年開始的供熱管理智慧化轉型,也是當前供熱發展面臨的一個機遇和挑戰。目前北京供熱的智能化轉型還處于起步階段,跟國外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,北歐一些國家已經實現鍋爐廠無人化管理。

     

    新京報:北京集中供熱什么時候開始向智能化轉型?目前智能化普及程度如何?

     

    胡保久:可能難以確定一個明確的時間點,但2018年左右,智慧供熱的概念提出的比較多,這一年很多大型供熱企業開始進行智能化供熱管理、投入智能設備的嘗試。

     

    目前北京集中供熱的智能化轉型還處于起步階段,在逐步推廣普及,智能化技術也在不斷完善過程中。

     

    供熱行業需要更多的高端數字化人才

     

    新京報:為什么要發展智能化供熱?

     

    胡保久:智能化供熱管理通過智能系統、設備,能讓供熱系統更加安全穩定運行,并讓供熱企業與用戶建立更直接的聯系,使供需形成紐帶,企業根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供熱,提升用戶滿意度。智能化管理也能提高供熱效率,減少不必要的能耗和損失。

     

    比如供熱氣候補償系統,可以根據室外溫度、風力、太陽光照等因素自動調節供熱水溫,提高供熱效率,減少能耗。再比如,有的供熱企業在用戶家中試點安裝的智能測溫盒,可以隨時監控到用戶家中供熱溫度,有問題及時、精確檢修。

     

    總的來說就是提升三個方面:安全性、效率、用戶滿意度。

     

    新京報:目前智能化轉型還存在什么難點?

     

    胡保久:智能化普及程度還不高。運用智能化供熱管理設備和系統時,企業需要投入的費用相對較高,目前供熱企業中真正投入使用智能設備和系統的比例還比較低。后續可能需要有更完善的相應激勵和補貼政策,促進供熱行業的智能化發展。智能化供熱技術標準和規范也需要進一步完善。

     

    另外,高端人才也比較稀缺。受學歷和技術水平限制,目前一些供熱企業的很多一線工人,從傳統工藝轉型到智能化管理,操作數字化智能設備的難度還比較大。供熱行業需要更多的高端數字化人才,要想辦法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。

     

    新京報:未來,北京集中供熱發展會是什么樣的走勢?

     

    胡保久:這60多年,北京的集中供熱可以說飛速發展,居民冬季生活質量得到提升。隨著城市能源結構調整、供熱技術不斷改進,北京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節約能源、保護大氣環境。

     

    目前,北京集中供熱發展正從粗獷式增長轉向精細化管理,如何提升技術,跟互聯網行業進行對接,吸引數字化人才,國企和私企怎么進行供熱資源整合,都將是當下和未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。

     

    這些年供熱領域越來越受重視,發展前景非常好。我認為未來北京集中供熱會走以科技為動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,引入高水平人才,通過智能化逐步替代一部分人力,智能化發展將是一大趨勢。


    老汉推车